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和导航技术

      对于未来的探索,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无人驾驶经历2017年的“憧憬期”之后,在2018年落地前夜意外遭遇了“滑铁卢”。

  回想年初,百度无人驾驶车队在春晚大秀肌肉、京东无人快递车纷纷投入使用、谷歌宣布今年实现无人驾驶出租车商业化等利好消息的放出,无不预示着距离无人车普及就差“临门一脚”。

  但剧情没有按照写好的脚本走,三月中旬uber自动驾驶模式下发生车祸,导致行人死亡的事故给了自动驾驶“当头一棒”,不少企业随即暂停了无人驾驶的实验……

  诚然,在车企、互联网、物流等领域的不断加持下,无人驾驶的发展进入到了“快车道”,但是安全、伦理上的热议,也将其推到了另一个对立面上,而这些关口恰恰是其商业化过程中不得不跨越的。

  作为下一个可预见的风口,无人驾驶的前景无疑是诱人的。其意义在于能够将人类从方向盘上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驾驶者的解放也意味着汽车将有机会成为继家庭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消费场景”。

  无人驾驶前,我们对于汽车的定位更多局限在交通工具的层面,“司机+四个轮子”的配置让互联网公司很难从中挖掘出更深的潜力。但是无人驾驶的普及无疑将打破这一固有印象,将汽车打造成“小型办公室+购物中心+娱乐场所”成为了可能。

  显而易见的是,一旦“第三场景”的构想落地,其背后的市场之大是不言而喻的。购物场景和娱乐中心的场景抢占一直都是巨头争夺的重心,但人口红利的消逝以及市场份额的固化已成既定事实,对于后入场者而言,要在已有场景下的流量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往往略显乏力。不过汽车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势必意味着全新的机会。

  一方面,在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注意力和关注时间成为了最稀缺的资源,对于用户碎片时间的抢占也是巨头们未来竞争的主要方向。无人驾驶的应用无疑让无人驾驶汽车的使用场景被发生颠覆,汽车也脱离了代步工具的范畴,它既可以是移动办公室办公场景、移动家庭影院等娱乐场景,而这些场景背后无疑都是万亿级别的潜在市场。

  另一方面,无人驾驶汽车是大数据的采集及应用场景的不二之选。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玩法早已被场景电商验证并且应用,通过人工智能计算采集到的用户数据,推算出其喜好,然后针对性的进行营销及广告推送。这一套理论同样适用于汽车场景,试想一下,无人驾驶通过对于车主出行数据的采集,得出车主经常往返于高尔夫球场的信息,进而利用往返途中的碎片化时间,对相关产品的营销,这一方案大大提高了营销的精准性与效率。

  以上不难发现,汽车为主体的场景构建拥有巨大的潜力,因此自动驾驶作为场景构建的“入场券”,自然受到了巨头们的“觊觎”。

  并且,按以往的经验来看,无论是智能手机市场的兴起、还是智能音响的普及,新兴潜力市场的瓜分很少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更多的是“赢家通吃”的结局。这也导致了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互联网公司,在这个赛道的竞争中都不遗余力,甚至出现了像uber等用力过猛的情况。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场战役并没有朝着之前智能机取代功能机那般呈现出的完全颠覆的趋势,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了各个巨头“拉帮结派”的态势。据统计,2014年至今,全球范围内与自动驾驶技术相关的投资、合伙、并购多达200多项,涉及总金额高达1000亿美元。

  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与智能手机不同,一套完整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涉及的领域更广,不仅仅需要机器学习技术,还会牵扯到包括传感器和导航技术、自适应地图测绘技术、车对车通信技术等。仅凭一己之力研发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跨界合作“各取所长”自然成为了市场共识。

  比如以互联网科技公司自居的英特尔,早在2017年1月美国ces展会上,就高调宣布与奔驰合作,近期又传出消息称计划在今年向市场推出ai智能汽车。此外,英伟达还在和奥迪等厂商合作开发无人驾驶汽车。

  还有不少传统车企也是动作频频,奥迪、宝马和戴姆勒于2015年7月便联合出资25亿欧元买下诺基亚here地图;2016年1月,高德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德尔福战略合作,发展无人驾驶技术并集中于高精度地图、精准导航、高精度定位等方面。

  在相关产业巨头的合纵连横和跑马圈地中,产业链条和商业模式正在不断重构。

  可以预见,这场关于无人驾驶的饕餮大餐,还会有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玩家入场,利益的驱动也会使得大玩家大刀阔斧的通过并购完成生态链的补足,小玩家自然抱团取暖试图完成突围。

  硬币有两面,无人驾驶解放人类双手和双眼的同时,也因为安全问题频受质疑。甚至可以说,现阶段道德和法律层面的阻力远远大于技术层面的瓶颈。

  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一直存虑,尤其是以自动驾驶辅助作为卖点的特斯拉在发生过几起致人受伤的碰撞事故后,大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度上一再“减分”。

  上月发生的uber发生事故致人死亡的事故更印证了这个现象,事故过后的舆论压力远远大于车祸本事,这也迫使uber紧急暂停了在坦佩、匹兹堡、旧金山等多个城市的所有自动驾驶汽车测试,随即丰田也暂停其在美国的无人驾驶汽车测试计划。

  笔者看来,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人们似乎已经准备好忍受由人类司机造成的死亡,但对无人驾驶造成的事故却表现出了零容忍的姿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约有125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另有还有2000万至5000万人受伤。并且自2014年以来,由于智能手机的干扰,汽车死亡人数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

  显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无人驾驶的发展对于规避交通事故是利好的。从技术层面上看,无人驾驶具有超出人类的感知能力,可以在不到一毫秒的时间内猛踩刹车,而对于人类驾驶员来说,这一数字则要一秒左右。并且,在规避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方面,自动驾驶也都有着不小的“刚需市场”。

  当然,距离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还有社会法律层面的。但笔者相信,无人驾驶最终会以一种更加完善、成熟的形式落地。正如当初汽车诞生之初因为速度过快而频遭异议,随着红绿灯的设置、交通法规的健全等,汽车最终消除了社会的种种顾虑,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出行工具。

  既然无人驾驶成为汽车未来发展方向已成趋势,那么对于错失传统汽车发展红利的中国国产车企来说,无疑是一次弯道超车的绝佳机遇。

  首先,中国自身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汽车产销量。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2017年,全年汽车展销2901.5万辆和2887.9万辆。连续九年蝉联全球第一。

  加之中国目前正处于“互联网+”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阶段,也给无人驾驶汽车提供了土壤。

  其次,在技术层面国内的厂商也有着不小的优势。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包括百度、滴滴、腾讯、菜鸟网络在内的企业,都在积极布局无人驾驶。值得一提的是,近日美国市场研究机构navigantresearch发布的最新的无人驾驶技术排行榜显示,百度是成为了上榜的中国公司,超过了苹果和特斯拉。

  并且,国内车企的纷纷崛起也为无人驾驶提供了“练兵场”。以北汽、上汽、长安、一汽、吉利等为代表的本土车企,也早已在几年前着手研发相关技术并进行布局,很多国产量产车均已搭载了驾驶辅助系统。

  最后,是政策的利好。全国多个城市和地区将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纳入了城市建设规划,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也都已经投入运行,上海、北京等城市开放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

  可以说,当下竞争白热化的无人驾驶领域,中国依旧可以凭借自身市场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崛起的契机,搭配上政策的红利,完成对于国外厂商的突围,相信未来自动驾驶舞台上,少不了中国的身影。

  洪放在《秘书长·二》中曾说过: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在科技创新的路上必然会面临未知的风险,但无人驾驶作为未来驾驶的新形态,必然会颠覆掉旧的技术,最终以完善、成熟的形式落地,成为驾驶者们的福音。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 传感器和导航技术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02日  所属分类:参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