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重组欧洲业务 再论“取舍之道”

成立25年的tcl集团是国内率先进行国际化探索的消费电子企业,其果敢冲击欧美市场的勇气已成为中国民族企业自强不息的象征。尽管在国际化探索中tcl遭遇过挫折,但最终跻身世界级企业的行列。也正因为如此,tcl的国际化实践不断被作为经典案例反复举证。

  在国际化问题上,tcl集团掌门人李东生被誉为“破冰之旅”的舵手。他认为,国际化是一项长远战略,急功近利只能是事倍功半。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原本就是一场艰辛曲折的“红军长征”。正是李东生坚定不移地带领tcl“走出去”,才使得中国企业不断拓展国际视野,让全球市场领略“中国制造”的魅力。

  tcl国际化到底能为业界提供哪些经验抑或教训,下一步tcl国际化道路又该如何走?本报为此特别组织了“tcl国际化系列报道”,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满意的答案。本系列报道分为四期,将深入采访相关权威人士,独家解读tcl国际化创新之路。

  2006年10月31日,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发布公告,tcl多媒体欧洲业务预计于2006年10月底11月初开始实施新的重组方案:终止除oem业务外所有电视机的销售和营销活动;对目前在欧洲从事这块业务的大部分员工,以及欧洲的部分附属公司进行重组;视情况变现在欧洲的资产和库存。tcl果断重组欧洲业务,业界普遍认为这是tcl的一个漂亮转身,表明其国际化战略进入了新的调整、反思、升华阶段。

赢利才是硬道理

  实际上,tcl重组方案有很多种,但也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两个极端”。最艰难地的苦撑,等待转机或者奇迹出现;而最轻松的是撒手,彻底甩掉包袱,一切归零;中间方案则是“切割”,即尽可能地止损,特别是抛弃负担,保留有利可图的资产。上述三种方案中,中间方案最具可能性和可行性,也更考验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智慧与沟通能力,但同时失败的风险也最大。tcl经过慎重考虑,最终知难而上,选择了中间方案。

  此方案的要旨在于:抛弃亏损的,留下赢利的。tcl表示,欧洲业务重组后,公司将启动新的业务模式:以新的、简化的组织结构,在欧洲现有的oem业务基础上,服务和聚焦欧洲现有价值的客户,同时计划将绝大部分的支持服务交由tcl多媒体的后台集中提供。

  直观来看,这一重组方案做出了较大的牺牲。但另一方面,从商业上古老相传的法则“市场上升的时候看势,下降的时候看值”推论,经济学则主张国家宏观调控要“反周期”:经济上升的时候要防止过热,下降的时候要软着陆。所以,有必要认真审视一下tcl多媒体欧洲业务重组方案的“值”和“着陆”方式。

  因此,tcl预计,tcl多媒体上述重组方案虽然将使欧洲业务2007年的营收相比2006年有所下降,但整体经营状况将得到大幅改善。

  不管怎么说,重组后,成本的削减明显。汤姆逊的品牌已然老化,要重新深入人心,就得在营销上流水一样地使银子,这显然不现实了。但oem业务就能“把绝大部分的支持服务由tcl多媒体的后台集中提供,转移到中国来”。

  总体而言,重组方案大幅度简化了原有框架。看起来tcl煞费苦心地试图平衡长期短期利益:短期内尽早实现赢利,长远则保持“在欧洲重新恢复和发展的机会”,为“未来恢复赢利能力奠定基础”。业界看到了这两个目标的内在“一致性”。

敢于取舍勇担责任

  对tcl多媒体欧洲业务重组的消息,市场表现出谨慎的乐观,根据万德咨询的统计,目前13家研究机构发表的对tcl集团投资评级中,5家为“增持”,8家为“持有”或“中性”。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tcl多媒体(1070.hk)股价有微幅上涨。香港媒体评价“此举让公司停止亏损,将转向赢利。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在跨国收购上把tcl与明基相比,包括英国《金融时报》(ft)也发表了评论。同样是收购欧洲消费电子业务,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要比tcl收购汤姆逊大约晚一年,前者是在2005年6月发布,后者则在2004年7月挂牌,同样经历了最初的艰难时期后,明基却比tcl动作要早,采取了撒手的方案,于2006年9月末对其德国公司提出破产保护申请。这种时间差可见中间方案是个水磨功夫。

  同样是取舍,“明基选择了逃避,tcl则表现得更负责任”(《金融时报》语)。

  据分析,该重组方案最为关键的部分是业务模式转型,从价值链前端的“销售和营销活动”收缩到中端的oem业务。不同于销售和营销面对成千上万难以捉摸的消费者,oem“现有价值的客户”是为数不多的大客户,相对简单。而且在tcl欧洲业务此前的布局中,oem主要面向东欧新兴市场,具有可观的发展潜力。

  重组不是放弃。tcl方面表示,作为全球重要的发达市场之一,欧洲仍然是tcl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TCL:重组欧洲业务 再论“取舍之道”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02日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