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为何如此选择

2010年是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下称“日立”)创立100周年。而这家由矿山机械修理铺发展成为世界500强的企业在跻身 “百年老店”的行列之际,“总结经验”并不是重点词,雷厉风行的“改革创新”才是企业内部人人皆谈的话题。

2008年伊始的金融危机同样对日立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面临巨额赤字,临危受命的川村隆会长兼社长发起了一场 “社会创新事业”的改革。

经过日立经营层对集团经营及今后全球社会发展形势的反思认为:日立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同时在“社会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及丰富的经验,而放眼全球同时在两个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凤毛麟角。因此,将具有高品质和高安全性的it技术融入到传统的社会基础设施产业,创造出不同以往的新价值才将是日立今后发展的方向。

为此,日立这家年营业额达到1020亿美元的 “巨无霸”在2009年里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让亏损最大的消费数码业务和汽车零部件业务独立结算;让日立还决定让5家上市公司成为完全独立的子公司,实施了tob(股票公开买卖);健全财务体制,日立还以发行新股票和可转股债券的方式完成了筹资,并将筹措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到“社会创新事业”改革中。

中国市场作为日立最大的海外市场,前所未有地受到总公司的重视。一年内川村隆会长兼社长两次来到中国遍访散布在中国各地的130多家日立旗下企业。

三十年前的1979年,日立作为第一家在中国“落户”的日本企业,在北京成立了事务所以应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涌来的大量需求。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电视机、电梯、建设机械、变频器、水泵、燃气轮机、硬盘、轨道交通车辆电机及空调、汽车零部件、电线、医疗器械零部件等生产工厂也相继落户在广东东莞、深圳福田、苏州工业园区甚至是成都、西安等内陆城市。产品研究开发、销售渠道、售后服务体系也随之建立。

到目前,由当初的北京事务所发展到日立(中国)有限公司,作为地区总部统筹规划日立在中国的战略发展方向,指挥着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130多家日立旗下企业的运转。

2009年中国的各家公司在中国政府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背景下,成为总部“社会创新事业”改革的坚决拥护和执行者,作为参与了“南水北调”、京沪高铁等国家级重点工程的重电制造企业的日立,首当其冲地加大了在中国基础设施领域的产能。

 

为中国消费者所熟知的生产日立电视的日立数字映像(中国)有限公司也将平板电视转为委托生产,而专注于生产技术更先进、附加价值更高、在中国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液晶投影仪。在存取款一体式atm、硬盘、大型存储器、服务器等堪称业界楚翘的it产品的市场份额爆发性增长的同时,本土生产的需求和压力也增加了。

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中国之于日立的地位更显著地由“生产”转向了“市场”。

  • 日立为何如此选择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02日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