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8月26日电 “十一五”期间,我国根据国家总体外交的要求和科技发展的战略部署,不断提升科技合作层次,创新合作机制模式,大力引进国外技术和人才,积极推动我国科学家和企业走向国际舞台,国际科技合作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r5531v002-e2-fa
创新机制,国际科技合作在国家总体外交中作用凸显。“十一五”以来,我国科技外交工作在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为稳定和推动双边、多边关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截至2010 年,我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同其中9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0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在46个国家的69个驻外机构派驻了 141名科技外交官,加入了200多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初步形成以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为主体的多元化合作格局。
拓宽思路,多层次全方位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我国主动利用全球智力资源,以“人才+项目”方式,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物。通过“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等,引入专家3000多人。深圳市腾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全面部署,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国际科技合作机制与模式不断创新,逐步实现了从以项目为主向“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转变。目前,已建立 33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7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国际创新园等,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r6642-12
以我为主,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新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国支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1728项,专项投入43.75亿元,取得丰硕成果。通过参与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国际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伽利略计划(欧洲民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一系列大科学计划和国际组织,我国与美、俄、欧、日等主要科技大国开展平等合作,为参与制定国际标准、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做出了应有贡献。
拓宽视野,大力推动科技援外计划和“走出去”战略。我国面向发展中国家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新区、国家实验室、完善科研体系,以及举办援外培训班、开展联合研发项目、设立合作示范区等多种形式,促进了我国先进适用技术的国际转移与推广应用,满足了发展中国家提高科技自生能力的迫切需求,增进了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互信和友谊。其中,中巴资源卫星南非数据接收站建设项目,使卫星数据在非洲得以免费共享,并广泛用于非洲农业估产、减灾和环境监测等方面,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r66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