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到底谁在违规?

(华强电子世界网独家报道) 又逢3月了,今天正好是3c认证实施整半年时间。2003年8月1日,我国最新实施安全许可制度:中国强制认证——3c认证正式实施。“3c”执法检查工作正式启动后,按照有关规定,电子开关、资讯科技设备、电灯、电信设备等19大类132种产品必须通过国家强制性认证并加贴“ccc”标志方可进入市场。凡列入3c认证目录内的产品、未获得指定机构的认证证书并加施认证标志的,不得进口、出厂销售和在经营性活动中使用。这一认证正式实施迄今为止,整半年时间。这半年里,有关3c后继工作的报道层出不穷,但因元件产品不合格导致成品不合格的报道也让我们透过此发现,“3c”违规的最后责任归咎,并非消费电子市场,而是元件市场供应商没有把好元件质量关和市场流通关。

  早在去年年底,国家照相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委托,对国内几个大中城市市场上的33个品牌的37个型号的数码照相机进行了检验,结果全国市场抽查结果显示合格率仅为62.2%,近四层的数码相机不合格,包括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配件也存在很大的猫腻,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数码配件不合格。全球数码相机制造商纷纷移师中国,本土化采购的同时面临的却是四层的数码相机不合格的尴尬。

  之后又耳闻水货笔记本贴上“3c”标志,冠冕堂皇申报进口手续,补缴税费,持有完整的报关手续,并核发“3c”认证标识。这其中包括索尼、ibm、夏普、东芝等进口品牌。因为有了“3c”护身符,水货也可以自由自在畅游中国市场了。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既为低价购买而沾沾自喜,又为质量不过关而心有余悸。伪“3c”依旧埋下了标准不合格的伏笔。

  3c认证的落实,无疑大大提高了行业的技术门槛,对于“大侠”们来说,这是一次实力的体现,对那些没有实力通过3c认证的“小虾”们,则是一个淘汰的过程。但伪“3c”水货的存在却改变了“小虾”们的境地。

  正如元件市场如今大量出现的飞利浦水货一样,明知有假,可对于那些本身依靠零配件和元件的利润空间来生存的上游厂商而言,这就是赚取更多利润的机会,谁也不愿意放弃这个暴利的机会,包括元件经销商。有业内人士透露,这样的水货,只有单个检测才能测出标准不合格,但装在成品上后,几乎检测不出产品明显的不足。这种几近完善的功能和超低的价格很快扩大了水货的广泛面。

  有人说,要水货产品去真正考虑产品质量,似乎确实有点为难它们了。一方面,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建起来的,需要时间和资金上的全面投入;另一方面,要想保持价格上的优势,在零部件和元件的选择上它们将面临极大的困惑,因为达标的元件产品价格必然要高,而一旦如此,这些中小品牌企业的价格优势将彻底崩溃。在零部件的选择上,以次充好,选择没有达标的配件或者不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已是“小虾”生存的重要法宝之一。于是顺着这个渠道,伪劣元件也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年年打假,可业内往往是从上游消费电子产品入手的标准是否合格入手,却忽视了“罪魁祸首”还是那些不合格的基础类元件。伪“3c”或是水货,它们都不只是一个产业内的现象,而是贯穿整个产业链的现象。伪劣元件的杜绝依旧要从元件市场独立分销商抓起,以此杜绝上游消费电子“违规”。

  事实非常清楚,伪劣元件扰乱市场的根源还在于厂商和经销商自身。3c违规,已是整个产业链的事了。因为不管是何种渠道的货源,实际都是在销售自己的产品,因此打假又何必如此认真呢?打击假货就等于打击自己,所以也只是故作姿态的装装样子罢了。但试想,问题不得到根本的解决,利益受损的最后还会通过产业链的内部流通转嫁到自己头上,“违规”的最后的结果还是自己利益受损,这样算来似乎就不划算了。

  • 3C到底谁在违规?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03日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