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管理面临人才缺口

       有的专利代理人不懂如何撰写申请专利时的“权利要求书”,结果导致权利人遭遇纠纷时无法“正当防卫”;某企业为了聘用一位有工科背景的知识产权专业硕士毕业生,竟然“苦苦寻觅”了好几年……在昨天由市知识产权局召开的“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专题座谈会上,知识产权人才的缺乏,引起政府、企业和学界有关人士热议。
       “量”和“质”皆不足
       知识产权人才,通常包括科技型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者,以及从事中介服务的代理人、律师等。数据显示,上海现有50余家专利代理公司、400多名代理人、90余名知识产权专业律师。虽然和几年前相比有了较快发展,但与本市专利申请量和有关诉讼案件的增长相比,人才数量的缺口显而易见。
       科技型企业同样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上海杰事杰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刘云非举例,他们今年终于结束多年“苦寻”,找到一名有工科背景、有技术工作经验的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生。尽管现在有上海大学等高校正在培养具有理工、法学双重专业背景的研究生,但和“求贤若渴”的企业相比,仍是杯水车薪。
       “物竞天择”培养人才
       沪上某科研院所负责人建议,是否可吸引海外专利律师事务所和代理机构进入国内,通过透明公开的竞争,提高中介人才的整体水平。
       专家举例,目前外资机构的服务水平总体上较高,但由于种种限制,国外机构尚无法直接进入中国。其实外资入驻是把“双刃剑”。上大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认为,外资机构如可进入,势必会吸引大量年轻人才,这并非坏事。外资机构就如同“博士后”工作站,能给予国内人才最佳的锻炼机会。但四五年之后,一定要让他们“回来”,为本国的知识产权工作服务。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如何用好外资机构的“溢出效应”,值得研究。
       “伯乐精神”用好人才
       在科技型企业中,相对于技术、产品、市场等部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恐怕是“非主流”的,它并非直接和产品、销售挂钩。如何让这个岗位上的“非主流”人才发挥主动性?
       杰事杰公司将知识产权人才归为公司“稀缺人才”,并在户口、福利等各方面给予一定倾斜,营造全公司重视知识产权管理的良好氛围。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最近推出的一项举措规定,发明专利成果一旦实施或转让成功,从事中介服务工作的有关人员可得到10%的收益,大大激发了其积极性。

  • 知识产权管理面临人才缺口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03日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