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立信放弃电信设备商的视角,转而以服务和媒体运营商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市场。
靠近瑞典奥兰达国际机场的西斯塔区有瑞典“硅谷”之称,在园区内众多的现代化建筑中,一幢棕红色5层大楼显出几分怀旧风格,使得到访的人很难相信这就是爱立信的全球总部。大楼一层的一角是体验中心,但是除了爱立信几十年前推出的最早的车载移动电话外,体验中心内几乎看不到任何电信设备或者终端产品,整个房间内,最多的设备居然是“屏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无处不在。在体验中心内,人们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屏幕所展示的各类通信服务和应用。
现在,在爱立信全球的所有市场,爱立信都不愿意被称做是一个“卖电信设备的厂商”,ceo思文凯明确表示:“随着运营商新的业务模式的出现,一场通信革命正在到来,面对挑战和机遇,爱立信正在开始转型。”
“提供端到端的服务”是目前很多传统电信设备商提出的口号,爱立信也不例外。但是每个厂商“端到端”的意义却有着千差万别,爱立信希望自己提供的“端到端”能够最长。除了网络设备之外,运营管理、质量控制、业务设计、营销都将是他们未来的战略重点。有趣的是,按照这个业务范围来看,如果发给爱立信一张电信运营牌照,它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电信运营商。思文凯一再表示:“爱立信的目标是帮助运营商获得成功。”显然,爱立信业务越来越贴近运营商,是为了接下运营商完成尽可能多的业务,而非和运营商争夺地盘,
不再想做单纯的电信设备商的爱立信,未来的作战策略和战场到底在哪里呢?
从重组到收购
今年5月,爱立信全球资本市场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几百名来自全球著名分析机构的分析师和商业媒体的记者出席了这次活动。这是公司新的组织架构正式投入运营后,爱立信全球管理团队首次集体露面,他们也第一次详细阐述了爱立信未来的发展战略。思文凯在活动中反复强调:“爱立信最早提出全业务宽带的构想,将宽带业务连接到任意屏幕上是爱立信未来10年的战略核心。”虽然爱立信很早就提出了全业务宽带的概念,但却是第一次如此明确地表明这个构想。显然,爱立信力图表明,自己已经为新策略的全面实施做好了准备。
在电信设备厂商这一轮的并购大潮中,爱立信没有大举参与,而是坚持自我发展。去年9月,爱立信就正式宣布推行重大变革,原有的组织架构重组为网络、全球服务与多媒体三大业务部门,并于2007年1月1日正式生效。但这并不意味着爱立信是在拒绝并购,思文凯在很多场合都曾承认:“爱立信可能发生‘互补性收购’。”
果然,在重组后的几个月中,爱立信以很快的速度接连收购了几家公司。表面上看,几家公司的业务相对分散,与爱立信的传统优势的关联性不多。但是不难发现,几家公司的内在基因却非常类似,基本上都聚焦在固定宽带设备及服务市场。在当前白刃见血的全球宽带设备市场,爱立信过去的产品线存在明显“短板”,特别是在固定宽带设备市场,收购使得这些“短板”迅速加强。
2006年12月,爱立信收购了在宽带固定接入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的美国公司redback, redback的优势是帮助运营商在基于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上提供宽带、电话、电视和移动业务,全球顶级的20家电信运营商中有15家是它的客户。分析师评论:“收购redback公司对爱立信来说,无疑于购买了人寿保险,爱立信在ip电信方面起步较晚,此次收购可确保它不落人后。”今年3月,爱立信又先后进行了两次收购,先是收购了ip语音和视频邮件产品供应商mobeon,紧接着,爱立信再次高价收购了挪威专业电视技术公司tandberg。思文凯一再强调:“电视是未来最主要的多媒体业务,全球移动和固定网络流量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有望来自于电视业务。”
加上之前对老牌电信设备商马可尼的收购,爱立信在相对薄弱的固定宽带通信设备方面的补充基本完成。目前,爱立信在电信应用的基础部分——宽带网络和接入技术上的部署已非常全面。
产品线的忧虑逐渐消除,但在集中度越来越高的电信设备市场,产品线完善和技术优势都不能确保爱立信的领导地位,它必须寻找到未来的市场热点。
未来的杀手锏
在现有产品线和技术支持下,爱立信喜欢将自己和各种“屏幕”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些“屏幕”上所展示的应用,就是爱立信为整个产业以及其自身发展设计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