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长徐冠华反思科技体制
科技部负责人宣布,针对科技评价和计划管理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问题,以及科技界学风浮躁、学术腐败等现象,“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将在七方面进一步加大制度建设和落实的力度,根治学术腐败,肃清不良风气,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
科技部副部长尚勇表示,2002年以来,科技部多方面加强制度建设,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然而科技部认为,虽然出台了许多制度文件,但宣传有限,落实不力,执行不够。特别是“汉芯”事件查处后,科技部党组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决定下一步在七方面加大防治学术腐败的制度建设和落实力度。
①严防“跑部钱进”
科研立项全程公开透明
从科技项目的立项开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公开、公正、透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行网上运作和管理,所有项目均通过网络申报、评审、公示,确保项目申请者机会均等,评审标准一致,让“跑部”者不得其门而入。针对重复立项、多头“交账”的现象,建立覆盖相关部门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信息数据库和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查重查新,严堵重复立项多头申请,避免交叉与重复立项。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力度加大
中国改革国家科技计划管理 拒绝跑部钱进
今后,中国科研人员或机构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科研经费,将面对现代信息管理系统,跑“部”进京不受欢迎且不再有效,甚至会遇上一顿“闭门羹”。
《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七大亮点
亮点之一是,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服务信息平台。
亮点之二是,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咨询、评审和验收专家库。
亮点之三是,加大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亮点之四是,管理与监督职能加强,问效问责机制建立。
亮点之五是,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建设成为项目论证和考核的重要指标,改变了过去以技术突破作为单一目标的要求。
亮点之六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把专利查新作为立项的重要依据,把创造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作为项目实施的重要目标。
亮点之七是,国家层面不再组织成果鉴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将采取验收方式结题。
国家科技计划将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将推行有利于创新的新机制
②用好科研“指挥棒”
建立科研分类评价体系
实行科技项目分类评价,纠正原有的导向不科学的弊端。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产业化等不同类别的科技活动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并明确界定评价工作有关各方的职责;对于无保密要求的重大科学技术活动,逐步推行科学技术评价国际化;强调公平地对待“小人物”和“非共识”项目。
③防止学术“大跃进”
学术评价坚持质量第一
项目评审突出质量为主,力戒学术浮躁浮夸。坚持“质量第一”,把创造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科技计划评审的主要依据,更加注重项目的创新性、取得专利的水平;对于基础研究,引导科研机构避免单纯的论文数量导向,强调论文引用率方面的指标,以及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国家科技管理部门不再组织成果鉴定,避免滥用不切实际的“国际领先、国际先进”等评语,坚决抵制和反对虚假的、形式主义的评审活动。
④剔除评审中的“人情”因素
专家评审机制与国际接轨
完善评审专家机制,防范评审中的“人情”因素。针对评审活动中重人情拉关系、本位主义等现象,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咨询、评审和验收专家库,扩大战略专家和一线专家参与的比例。通过专家库随机抽取制、定期轮换制、涉嫌回避制和专家信誉制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专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机制。规定评价费用应由委托方支出,不得由被评价方支出,以保障评价工作的公平、公正。
廓清科技造假迷雾 “国内首创”不该这么出炉
有的所谓科技成果,得到这一领域内头面人物的“权威鉴定”,就被誉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重要里程碑”。而两三年后却因严重造假被查处,并且其成果(产品)无法正常工作。像这样的“成果”为何能通过“权威”、“专家”的层层把关呢?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汪品先指出,这类专家鉴定评审流于形式,全说好话。
⑤为科学家群体找回公信力
建立科研诚信制度
建立诚信制度,加强科技人员道德自律。一方面,建立健全评价机构和评价专家的违规和失误记录档案,成立科学技术评价监督委员会,维护评审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另一方面,在国家科技计划的立项、预算、验收等各关键环节,对相关机构、主要承担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对于情节严重的失信行为,经核实后予以公布,以示警戒。
学习“八荣八耻”重要论述加强科技界道德建设
引导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