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产业竞争中的市场规范缺失

陈志刚/文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不仅gdp保持9%到10%的稳定增长,电信、电子、互联网、汽车、房地产等产业也都呈现出普遍繁荣。

同时,我国经济和产业中需要反思和警惕的问题也不少,健康的产业秩序和规范的建立,就是其中之一。而需要警惕的是,秩序和规范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行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竞争力。

首先,市场规范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市场竞争方面。

某种程度上而言,现在的中国产业界,尤其消费电子、家电等行业,基本就是“组装+销售”的模式。由于市场基本成熟、产业链基本透明、竞争对手太多,制造环节的成本基本趋同,为了实现业绩增长,甚至是企业延续,竞争对手间主要的比拼阵地就集中在了销售环节。五花八门、打破常规的竞争方式应运而生,而此中,有不少是非正当竞争行为。

价格战

最普遍的就是价格战。

无可否认价格战的好处,比如可以挤掉行业暴利、打破垄断利益、还消费者实惠等。而从近十年的产业发展历程来看,我们的价格战却笼罩了太多的盲目和自毁色彩。

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价格竞争都以牺牲自身企业利益(产品低于成本价格)、打击竞争对手为目的,最终必然导致整个产业的全面沦陷,一损俱损。与此同时,则被国外竞争者钻了空子,在产业链前端坐享其成。

消费者因此获得的实惠却也是暂时和畸形的——价格的低廉基本上会影响到产品和服务质量,甚至因为企业倒闭,影响到产品升级和保障等方面,而建立在国内企业全面失势下的产业转换和升级,对消费者和国家而言并非好事。

比如,国内crt电视机行业,尽管通过一哄而上的价格竞争,逼退了国外竞争对手,最后却发现,别人已经在更高层次的产业阵地建筑了防御工事,如非转型迅速,恐怕结果难料。

比如dvd行业,产业发展初期的高利润和庞大市场,让大批民营资本蜂拥而至,最后,市场的供大于求、产品的同质化,以及企业急需清理库存、回收现金流等因素,导致了市场营销层面残酷的价格战,倒下了包括“标王”在内的一大批企业不说,国外厂商则已经在此生死轮回中,通过专利费,轻松猎取了这个市场的相当部分利润,而产品升级(比如evd)过程,则没有电视机产业那么幸运,至今深陷纷争的泥潭。

盲目的产业复制和跟风

一般来说,这种投资行为纯粹以短期市场利益的回报为标准。从积极意义来说,充分体现了资本的灵活性和市场开放程度,而不利的结果是,同样破坏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比如,彩电行业火热的时候,巨资投入生产线,组装彩电,然后建网销售。行业不景气了,马上掉转枪头,组装dvd,销售网络、售后服务网络照搬;然后手机热了,又马上采购零部件,购买设计方案,贴牌生产手机。

如此的资本游动轨迹,缺乏长期战略规划,而是完全跟着热门市场走,一方面,不利于企业品牌的建立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另一方面,产业更难得到长期和稳定的培育,国家产业竞争力也必然因为国际性企业的缺失而丧失。

企业与利益集团的绑定

由于市场不规范、存在垄断利益等因素,行业监管者及垄断性客户,必然产生许多的寻租空间和可能。很多足够本土化的企业正是利用了这点,与前者共谋,达到市场优先的目的。

比如,电信行业一种比较普遍的“共谋”行为是,电信设备供应商在地方市场,与运营商、电信管理局、行业大客户等内部人士或关联人士建立销售公司,代理相关区域的产品,从中实现“共赢”,完全排挤出竞争对手。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国际竞争力不足

此类非正当竞争行为,一方面,同样伤害到了企业和行业竞争能力的培育;另一方面,更不能使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甚至会因此招来灾祸。

最近几年,中国高科技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依靠价格战、灵活的市场营销手段等方式,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而与此同时,也得到了全球业界的高度关注和警惕。

比如,在某些国外市场,这些企业就被挡在门外。此中,除了“莫须有”的所谓国家安全问题外,相关企业对原有市场游戏规则的破坏,和由此带来的产业伤害也是原因之一。

最开始的时候,中国企业群落对国外市场的印象可能来自江浙等小商品制造企业。这个阶段,中国货除了是便宜的代名词外,还与质量一般、不符标准等指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让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同行业企业纷纷溃退,客观上剥夺了后者的产业竞争力,也为其报复行为准备了诸多借口。

现在,随着海尔、华为、中兴、联想等企业海外业务的不断拓展,中国企业开始在高科技领域对国外市场造成威胁。同样,在外突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容易授人以柄的竞争行为。比如,某些同类企业在国外市场自相残杀的价格战、疯狂大胆的市场营销行为等——最近,某些电信企业在国外就爆出了行贿国家总统、窃听邮电部长等极端的“市场竞争行为”。

  • 评论:产业竞争中的市场规范缺失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04日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