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测试w-cdma用户设备(ue)中的解调器性能, 33kbps参考测量信道(rmc)被开发出来。该信道提供了一种方法来分析接收机rf域的性能,而该性能通常被标准纠错算法的使用所屏蔽。三种不同类型的wcdma ue的性能已经经过了测量和展示。
引言: 第三代(3g)移动蜂窝系统正在全球部署,人们需要在测试阶段和制造阶段测试用户设备(ue ── 相当于2g系统中的移动终端)。3gpp标准规定的一项测试是误码率(ber)测试,它通过建立12.2 kbps参考测量信道(rmc)[1,2]进行测量。但这项测试只能评估信道解码后ue的总误码性能,而不能提供有关解调器本身的单独信息。由于解调器性能对接收机极为重要,尤其是在设计阶段,而解调器却未经当前3gpp标准评估就集成到ue中。但只要对12.2k rmc设置期间的呼叫连接做一些小改变,就能构成不在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上进行纠错的新信道,从而能在接收机测试的环回连接中,比常规连接更接近所暴露的问题。
环回测试设置:图1描述系统仿真器(测试装置)与ue在环回测试期间的块级连接。测试装置中产生的数据比特用“10110001101”码型表示,它在无线电承载测试模式连接期间由12.2kbps参考测量信道(rmc)发送到ue,如[1,2]所述。ue恢复该数据比特,并把同样数据再发送到测试装置。测试装置比较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并由此计算出误码率。
图1 系统仿真器与用户设备间的环回路径
误码率(ber)定义为所接收错误比特数与所有发送比特数之比[3]。此处的比特为卷积∕加速解码器输出处的信息比特。当测试装置测量环回误码率时,它在下行链路的专门流量信道(dtch)上向ue发送一个在环回模式中配置的已知数据码型。ue解码该数据,把它在上行链路dtch上再次发送。测试装置分析上行链路数据,了解它与原先在下行链路上发送比特的接近程度。测试装置每次比较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数据的一个传输块。测量结果,即误码率,为接收到的不正确比特数与发送至ue总比特数之比。当测试ue接收机性能时,假定上行链路是无错的。任何上行链路上产生的错误都使接收机测试无效。
原来的12.2kbps rmc实现:图2示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pdch)的结构,它由多路转换dtch数据和专用控制信道(dcch)构成。在每一20ms dtch帧内产生244bit数据,使原始数据率为244bit/20ms = 12.2kbps。接着增加24个循环冗余检验(crc)和尾比特,然后把整个数据块加至1/3率卷积编码器。再在每804bit编码数据中穿孔掉126bit,留给下一级的就只有688bit。在环回测试期间,已知测试数据码型经dtch发送,构成12.2kbps rmc。
图2 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pdch)的结构
在3gpp标准中定义了二种环回结构类型,如图3所示。对于type 1,当包数据是无线电承载时,环回位置在包数据收敛协议(pdcp)层的顶部;若使用rmc,则在无线电链路控制(rlc)层的顶部。环回type 2用于实现块误码率(bler)测试。测试装置首先向ue发送带有经计算crc的传输块。在恢复可能包含错误的传输块和crc后,ue通过上行链路把同样的传输块和crc发回测试装置。根据接收到的传输块,测试装置计算相应crc,并与ue发送相比较。只要两者的crc不相等,就有块错产生。为得到这种类型bler测试的成功,测试装置必须保证ue能设置足够大的上行链路传输块,以包括原传输块数据和crc。type 2环回的另一项条件是指示ue不要在上行链路上发送它的计算后的crc,但要在下行链路上转发所接收的crc。
图3 type 1 和 type 2 环回
新的 33kbps rmc实现: 当向ue发送无线电承载设置消息时,3gpp 规范最初允许为传输块选择“无信道编码”。当传输块为dtch选择“无信道编码”时。所有其它参数,如传输时间间隔、dcch配置和传输块多路转换都保持与12.2 kbps rmc相同。在提议的协议中,除增加未编码传输块的大小外,所有信令和物理层参数都没有变化,并去掉了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功能。在无线电承载设置消息中,测试装置指示ue在dtch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使用“无信道编码”。此外,为保持信道对称和所有其它传输格式的可变常数,测试装置也指示增加未编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