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usb已经从用于鼠标、键盘和其它电脑配件的简单低速外设总线,发展为一种能够满足高要求应用需要的总线选择,这其中就包括了数据采集(daq)应用。一份最近由sensors杂志做的网上调查显示,相比于其它总线,工程师们更倾向于在他们的下一个数据采集应用中使用usb总线。
随着usb总线的广泛应用,许多数据采集公司都开始致力于缩小usb与诸如pci和pxi等嵌入式daq设备间的性能差距。ni公司刚刚发布的compactdaq平台就是一个例证。compactdaq平台采用模块化的设计,使得工程师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测试需要,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模块来构建他们自己的测试系统。通过将高速usb标准、全新的半导体技术,以及ni灵活高效的软件平台和专利的信号流技术相结合,compactdaq平台不但具有卓越的性能,并且简单易用,使其成为便携式测试和控制应用的理想选择。
在评价usb数据采集设备性能的时候,需要着重考虑两种主要任务的性能表现:一是把采集到的大量缓冲数据传输到pc机的存储器中的能力,二是对于较低速的物理过程实施单点控制的能力。下文将主要阐述ni的专利技术如何达到这些性能要求,并且还将给出应用实例来介绍如何发挥新型ni compactdaq平台在高性能和易用性方面的优势。
信号流技术
ni公司专利的信号流技术(signal-streaming technology)通过下列方法,来满足上述两项任务的性能要求:
1.把部分驱动任务下移到设备级,以尽可能减少usb总线上的控制通信流量。
2.在设备内部实现数据采集和usb总线两部分间的dma传输,以确保主机可以随时调用所需数据。
这种新型的信号流技术最大限度地改善了usb总线的总吞吐量,并且优化了设备对应用程序的响应速度。
usb架构和传输机制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项技术,这里有必要来回顾一下usb总线的传输机制。图1给出了数据采集设备中,usb数据传输的相关部分的高层示意图。
在usb通信中,数据传输总是由usb主机端(由图1装置中的pc机所表示)发起的。应用软件(如ni labview和ni-daqmx等)通过将输入/输出请求包(irp)排队,以请求来自设备端的数据传输。这些请求被传递给usb驱动程序,后者把它们分成包。这些包被传递给usb主控制器,由其发送给设备。usb主控制器是用于控制pc的usb总线通信的硬件。每传输一个包,就要在pc与设备间进行一次交互。图2显示了usb输入和输出交互的实例。
在每次交互中,主控制器以令牌包为开始发起数据传输。这个令牌包提供了目标设备的地址、数据的流向和在设备中寻址的特定的数据源。这个特定的数据源被称为usb终端(endpoint)。在数据采集设备中,usb终端包括模拟信号输入、模拟信号输出和数字信号输入。在令牌包后面,如果数据是可用的,那么设备会响应并发送数据包,最后主机发送一个握手包来结束交互。
当交互由于传输错误、数据无法获取或者设备没有准备好而失败时,主机会把此次交互重新安排到下一个可用的时间段。这些重新安排要尽量减到最小限度,因为它们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数据传输延时。ni公司的信号流技术在设备的数据采集和usb总线部分之间实现了高速数据通道,将这些重试的发生次数减小到最低限度。
图1:使用usb线缆来简化电脑与设备间的数据传输
图2:usb主机端通过先输入令牌,然后是数据和握手包,来发起交互
信号流综述
按照惯例来说,设备上的控制器负责处理数据采集,或者输入/输出端部分与usb接口间的数据传输。这种传统的中断驱动方式会导致严重的延时,并且会降低响应速度和设备性能。ni公司的信号流技术使用设备本地的dma通道连接usb接口和数据采集接口,取代了传统的传输方式(如图3所示)。
图3: 每一个daq i/o dma通道都会与usb接口终端进行直接数据收发,以获得高的吞吐量。
图中的数据采集i/o端口的每个dma通道都表示一个特定的数据采集功能(例如模拟信号输入),并且被映射到usb接口相对应的终端上。通过这种映射,每一个数据采集i/o端口通道直接从对应的usb终端的缓存收发数据流,而无需与控制器进行交互。这种传输机制保证了一旦数据有效,会立即在usb总线上得到收发,同时设备对于主机端的数据请求响应的数量会达到最大限度。
根据usb协议,usb终端是独立进行工作的,所以在设备上实现的dma映射,实际上就是在usb?总线上为设备上的6条高速信号通道提供不同的数据采集功能。利用这项技术的设备,如ni公司m系列多功能usb数据采集设备,可以在usb总线上获得高达16ms/s的吞吐量。
最小的采集设置时间
这项技术的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