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EMI磁性滤波器:原理应用展望

1前言

  随着各种电子设备、电视网络、程控交换机、移动通信机及办公自动化的日益普及,电子系统中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电磁干扰(emi)现象日益严重,并且成为影响系统正常工作的突出障碍。美国是世界上最先感受到电磁污染引起潜在问题的国家之一,为了减小、抑制和消除电磁干扰,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在1980年代初就制定了强制实施的控制电磁干扰的极限以及相应的标准(mil-std-461b等)。近几年,我国也在逐步等同采用或等效采用美国这方面的标准,并制定了我国的国家标准(gjb151-86等),把电磁兼容问题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上[1]。

  电磁干扰按其能量传播的方式可分为辐射干扰和传导干扰两种。对于辐射干扰,采用屏蔽技术来消除效果最好;而对于传导干扰,采用磁性滤波器件来消除、抑制则是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并且将抗emi元器件安置到尽可能靠近干扰源的地方,还可有效减少辐射干扰的产生。

  抗emi磁性器件按其抑制或吸收传导干扰的工作原理又可分为吸收式抗emi滤波器和组合式抗emi滤波器。本文即对这两类抗emi滤波器件的工作原理、常见类型及适用场合作一阐述,并简要论述近年来抗emi滤波器发展的热点及预测其发展的趋势。

  2吸收式抗emi滤波器

  吸收式抗emi滤波器在结构上相当于一个绕线或穿心的磁芯线圈,这类滤波器主要是利用磁性材料的阻抗频率特性来达到抑制emi的目的。我们知道,当将一磁导率为的磁芯插入电感量为0的线圈中(假设忽略线圈的损耗),则该线圈的复数阻抗可表示为:

  式中,等效于电阻;等效于电抗;为角频率;、分别为磁芯磁导率的实部、虚部。 

在材料的截止频率以下,>,阻抗主要由贡献,而当工作频率超过材料的截止频率以后,急剧下降,而下降到一定程度以后变化逐渐缓慢,远大于,此时阻抗主要由贡献。并且由于阻抗与角频率成正比,磁导率下降对阻抗的降低效果小于频率上升对阻抗的升高效果,因此随频率的提高,阻抗仍在不断升高,直到由于分布电容影响,构成了低阻抗的通道及材料磁导率虚部进一步下降,阻抗才达到一峰值后开始缓慢下降。总的来说,磁芯线圈在高频段时的阻抗远大于其在低频段的阻抗。磁芯线圈阻抗的频率特性如图1所示。这样,对于频率低于磁性材料截止频率的有用信号,磁芯线圈仅相当于一个低阻抗的电感器,信号很容易通过。而对于高频段的干扰,磁芯线圈的阻抗很大,成为一个高效的干扰衰减器。

  在吸收式抗emi滤波器中,磁芯线圈作为干扰信号的衰减器,一般都是跟信号源、负载串联使用的。其等效电路如图2所示。铁氧体元器件对emi信号的衰减(插入损耗),按下式计算: 

  其中a为信号源阻抗,f为铁氧体磁芯阻抗,b为负载阻抗。在需要衰减的emi频段,铁氧体的阻抗f比信号源阻抗和负载阻抗b在数量级上高很多,因此,通常情况下,衰减量都很大,甚至可把衰减公式近似为

一般来说,为了达到最佳的干扰滤除效果,希望吸收式抗emi滤波器在干扰的中心频段具有最大的阻抗值,而滤波器阻抗的峰值频率点一般又与磁芯材料的截止频率成正比,即与磁芯材料的起始磁导率成反比。因此,为了满足滤除不同频段电磁干扰的要求,用于吸收式抗emi滤波器的材料必须加以系列化。图3为ferroxcube公司抗emi滤波器系列材料的阻抗频率曲线[2],可见,对于不同的抗emi材料具有不同的阻抗峰值频率点,分别针对滤除不同频段的干扰。

  吸收式抗emi滤波器按其具体用途可分为小信号滤波器、中间(intermediate)滤波器和电源滤波器三大类。小信号滤波器主要用于吸收多股并行信号传输线上附加的干扰,如交换机数据联线、计算机主机-显示器联线、主机-驱动器联线干扰等等。此类滤波器一般制作成多孔平板状或扁平盒状,每条信号线相当于都通过了一个单匝的磁芯。对于不同的干扰频段,要求滤波器具有不同的阻抗峰值频率点,这可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来实现,而阻抗的大小则主要由磁芯的长度来控制。

  对于中间滤波器,其安置的位置颇有讲究。如果已知道某个元件是干扰产生的源,如晶体管或mos管引起的过冲现象,可将滤波器做成引脚磁珠,直接安置在晶体管或mos管的引脚上,以尽可能地防止干扰的传播。如果引起干扰的元件不易确定,但是干扰传输的途径能够明确,如高速数字时钟线,则可将滤波器制作成穿心磁珠或smd磁珠,连接在干扰传输线上,达到抑制干扰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滤波能力,还可采取绕多匝线圈或添加旁路电容的方式来实现。如果只知道干扰由某块pcb板产生,则滤波器需安装在此pcb板与系统其它部分所连接的线路上,这也可采用

  • 抗EMI磁性滤波器:原理应用展望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02日  所属分类:参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