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波内馈调速及其功率控制原理

引言

  “斩波内馈”是我国首创的一种新型交流调速技术,通过近二十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斩波内馈调速在技术和理论上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实践表明,斩波内馈调速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功率因数高,谐波分量小等优点,不仅为我国的高压、大容量风机泵类节能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的调速技术和产品,也为世界的交流调速填补了一项空白。

  事实上,变频调速与串级调速(包括双馈调速及内馈调速)具有极为相似的调速性能,例如调速效率、机械特性等都很一致,但按传统理论串级调速属于变转差率调速,被认为与变频调速有着本质的区别。显然,面对客观事实,传统电机学理论就值得探讨了。

  为此,作者提出了“交流调速的功率控制原理”(p理论),该理论表明,包括异步机在内的所有电动机,调速的实质在于功率控制。电机转速是通过电磁功率或损耗功率控制得到改变的,所有电机调速方法都是功率控制原理的具体实施。斩波内馈调速和变频调速同属高效率的电磁功率控制,它们只有控制对象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区别。

  1. 转子电磁功率控制与内馈调速

  1.1 转子电磁功率控制调速原理

  绕线型异步机的转子是开启的,可以通过电传导对转子直接进行电磁功率控制,实现高效率的调速。方法是从转子口移出或注入电功率,以改变转子的净电磁功率,使理想空载转速得以调节。转子电磁功率控制与定子的控制相比有以下特点:

  ①定子电压、频率不变,主磁通亦不变。因此可以方便地实现恒转矩调速,避免了定子控制调压变频的麻烦。

  ②可以通过转子的低压控制实现高效率的调速,回避了定子控制的高压问题。

  ③ 控制装置的容量可以小于电机容量,根据调速范围的需要具体确定,有利于降低成本。

  ④ 由于定、转子的隔离作用,可以抑制谐波电流对电源的影响。

  ⑤ 缺点是电机存在滑环和电刷。

  对于图1的绕线型异步机模型
  
   图1 绕线型异步机模型

  当在转子的转差功率端口引入附加的电磁功率时,转子的净电磁功率

  ,(1)

  式中: 为定子传输给转子的电磁功率,

  为附加电磁功率(以下称电转差功率),

  其值将随的方向和大小而改变。式(1)中的-表示移出,而+表示注入,前者使转子的净电磁功率减小,后者则使其增大,注意不要把理解成传统电机学中的转差功率,应该把中的电磁功率和损耗功率区别开来,两者性质不同,对调速的影响也不同,这里将称为电转差功率,它将改变异步机的理想空载转速。此时异步机的理想空载转速为:

   。(2)

  可见,-控制得到的是低同步调速,而+则是超同步调速。

  1.2 内馈调速

  低同步调速时,从转子移出的电转差功率馈入何处是调速的关键。传统的串级调速及双馈调速都是通过外附的变压器回馈电网,所存在的缺点有三:

  ① 电转差功率在系统中无谓的循环传输,没有产生能量转换,造成不必要的损耗,降低调速效率。

  ② 外附的变压器使系统复杂、庞大,成本增高。

  ③ 回馈电网的谐波电流分量较大。

  内馈调速就是旨在克服上述缺点提出的。

  图2的内馈调速传统,异步机的定子上,附加了与原绕组相绝缘的内馈绕组(亦称调节绕组),用来接受转子移出的电转差功率。内馈绕组在旋转磁场的作用下,产生频率为f1、幅值恒定的感应电势e3。变流装置使内馈绕组工作在发电状态,把所接受的电转差功率又通过电磁感应,反方向传输给定子原绕组,使定子的输入功率减小,与机械功率相平衡,实现了高效率的无级调速。

  内馈调速与串级调速同属转子电磁功率控制的调速,但和后者不同的是电转差功率封闭于电机之内,而不是泄露于电机系统之外。结构上也不存在串级关系,因此不能称为“内馈串级调速”,另外,以前将“内馈”称为“内反馈”,与自动控制的“反馈”有混淆之嫌,故命名为“内馈调速”是较为准确的。

   分析表明,内馈调速时的定子功率为

   , (3)

  其中:为无内馈的定子功率,为内馈绕组功率,

  为机械功率,为损耗功率。

  定子输入功率中不含电转差功率,而随机械功率变化,调速没有产生额外的损耗功率。

  内馈调速的范围取决于内馈绕组电势e3与转子开路电势e2之比,比值越大,调速范围越宽。从电转差功率的角度观察,越大调速下限越低,调速范围越大;反之越小调速范围越小。的大小取决于内馈绕组的感应电势e3的量值,当e3=e2时调速可以从零开始。但无谓地扩大调速范围将使系统成本有所增大,因此,对于风机、泵类等调速范围不需要很大的负载,没有必要把调速范围设计得

  • 斩波内馈调速及其功率控制原理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02日  所属分类:参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