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Demo不内容
一位内容开发者对比国内外VR硬件产品时,将其比作国产车和进口车的区别,而在内容开发上,原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可如今国内外的差别也越来越大。
就目前而言,国内不乏优秀的VR内容开发者,TVR、超凡视幻、追梦客、K-Labs、上海天舍等都算上国内比较知名的VR游戏创作团队。正如前面所说,国内甚至国际VR产业都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软件的相互兼容,国内鲜有硬件厂商在内容上烧钱,不管是PC级VR还是眼镜盒子都内容的需求都停留在 demo上。
据了解,目前开发一个demo产品的价格在10万到20万之间,不少开发者靠外包维生,当然自己也会做一些研发性质的 demo。除此之外,一些开发者反映更愿意更倾向于和国外院校或平台合作,一是需求比较明朗,二是收益会相对高一些。国内优秀的VR游戏团队都在尝试与 oculus等平台进行合作。而对于国内譬如87870.com、旮旯等开发平台,一些团队表示他们做的“很大”,但合作与否仍在观望。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首先,VR生态尚未养成,硬件和内容属于各自为战。Oculus和HTC等均投入千万美金鼓励开发者,同时自己也在制作优质内容,Sony等游戏厂商也在进军VR产业,但往往需要搭配游戏主机。国内VR产业没有真正的巨头,就算烧钱也处于产品推广阶段与内容关系不大,比如暴风魔镜。
其次,硬件厂商对内容的盲目乐观。从用户体验来讲,硬件产品只需几款demo便能忽悠用户,而且多数眼镜盒子的VR内容都是基于安卓开发的,兼容的难度并不大。或因如此,国内都在拼产品拼价格,一些产品甚至在研发不足的时候就被推出市场,使得很多能做精品的公司被迫妥协。
总的来说,硬件产品的玩票心态直接导致内容上的萎靡不振。另外,国内的游戏巨头和影视巨头并没有表现出青睐VR产品的意向。硬件的糟糕,软件的蹩脚,不知道无demo不内容的现状要持续多久。
对国内VR产业的三个建议
不可否认,国内的VR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混乱的状态也符合国内硬件产品的发展趋势,毕竟手机和智能硬件都是这么走过来的。笔者认同VR产业的未来前景,对国内的VR从业者有下面三个建议。
一、瞄准细分市场。之所以对VR行业关注有加,就在于它有很多的细分市场能够容纳更多的玩家,事实也证明,只有深挖某个细分市场,在行业趋于成熟的时候才能避免淘汰。教育、医疗、军事以及利基市场,都为VR厂商打开了大门,也只有深耕细分市场才能加速VR产业的繁荣,不然硬件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内容却又处于短板,对于不受资本青睐的团队来讲,结局只有被淘汰。
二、正确培养用户。当笔者问及100元以下的VR产品是否有利于行业发展时,多位VR从业者均表示有益,至少在教育用户层面有着很大的帮助。虽然VR游戏还比较Low可在视频领域还是能够满足一些用户的需求,毕竟用户需要的只是沉浸式的感觉。除此之外,很多低阶用户在体验过VR之后,会去购买PC头显获得更好的沉浸式体验。不过,VR厂商在产品迭代上却略显迟钝,以暴风为例,暴风魔镜已经发布了第三代,却依然处于眼镜盒子阶段,或许应该研发适合高阶用户的产品,抑或是和其他VR厂商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虚拟现实体验。
三、这个行业需要巨头。当小米发布小米手环的时候,对可穿戴行业大致有三方面的影响。一是依靠价格优势把投机者和跟风者踢出局;二是吸引更多的用户拥抱可穿戴设备;三是促进了可穿戴行业的良性发展,很多用户从手环开始尝试更多的可穿戴产品。而对VR产业,巨头的明星效应会吸引到更多的投资人关注这个领域,也能让开发者看到VR产业的曙光,让VR产业整体朝利好的方向发展。
不久前传出了苹果将进军虚拟现实的消息,谷歌、微软、Facebook等硅谷巨头在此之前便有所布局。更有人指出,GoPro和谷歌联合发布的球状16目摄像装置Google Jump将让虚拟现实的内容困局有解。由此来看,虚拟现实的未来将逐渐明晰。
总的来说,国内的VR行业仍在跟着国外的步子走,或许国外市场的成功能够拉动国内的繁荣,这就好比是轮子陷入泥潭之后,在外力的帮助下被推了出去,可这个轮子何时才能依靠自身的动力不断向前滚动呢?
技术专区
- 窄带物联网标准正式冻结,看NB-IoT数据传输测试
- ARM Powered 助你换一种方式打开世界,体验前所未有的新奇!
- VR--拓展虚拟视界,畅游梦幻与现实的未来
-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校准软件研制开发
- 宏达电继新款虚拟实境(VR)一体机之后,发表第2代HTC Vive 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