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在几年前就考虑过收购adobe,但是由于担心导致新的反垄断诉讼而作罢。但是现在市场上出现了苹果和谷歌这样强劲的对手,收购adobe显然就是可行的了。
苹果凭借iphone、ipod touch和ipad三款基于ios的产品逐渐提高自己在移动领域的地位,这对微软和adobe来说都是一个不断增强的威胁。adobe和苹果在许多市场都存在着直接竞争关系。例如adobe的lightroom和premiere软件与苹果的aperture和final cut studio就是直接竞争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苹果现在对adobe的重要产品flash也发起了攻击。
苹果的几款ios产品的浏览器软件并不支持flash,因此不能运行flash广告或网页上的flash内容。苹果力推的替代方案是html5技术。鉴于flash在广告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苹果这样做无疑会给adobe造成重创。苹果随后又发布了iad,进一步向adobe施压。
微软在移动市场的举步维艰也是有目共睹。平板电脑的问题可能相对更严重些,但它可能更想在智能手机市场开创新局面,因为平板电脑肯定会影响到pc电脑的销售,进而影响其windows软件的销售。现在已经有市场研究报告指出ipad的畅销对上网本电脑的销售造成了负面影响,如果平板电脑市场继续发展壮大,微软肯定是受伤最严重的一个。
苹果反对flash的姿态对微软也构成了间接伤害。微软与html5的关系并不好。另一方面,ie开发团队正在努力让ie9成为一款与时尚接轨的浏览器,它必须支持新的网络技术。至少,ie开发团队会严肃对待html5。
微软也在投资flash的竞争对手silverlight。与flash一样,silverlight是一款浏览器插件,它也包括了许多html5所不具备的媒体功能,比如视频流drm保护。html5对silverlight的威胁与它对flash的威胁是一样的。
微软一直担心网络会成为一个平台而替换windows pc,这种担忧正是ie开发的原动力和第一次浏览器大战的根源。微软不想让网络成为一个平台,但是如果网络非要成为一个平台,它希望让网络成为由微软主导的平台,一个建立于微软操作系统之上并通过微软浏览器访问的平台。 微软首席执行官鲍尔默最近与adobe首席执行官shantanu narayen进行了秘密会面,两人讨论的话题涉及到双方的共同对手——苹果。
据说两家公司正在寻求合作方式,以便共同对抗苹果。微软将adobe收购过来显然也是其中一种合作方式,受此传闻刺激,adobe股票价格应声上涨10%。 拥有共同的对手还不足以让微软和adobe走到一起来。合作必须能给双方都带来切实的好处才行,微软和adobe必须都能凭借这种合作提高对苹果的竞争力。
最明显的是,它们可以将flash与windows phone 7结合在一起。初步迹象表明,windows phone 7的网络浏览器速度非常快,功能也很强大,但它不支持html5。如果windows phone 7系统能够取得成功,不兼容html5的智能手机肯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这样的手机要求兼容flash。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不但windows phone 7的所有软件都是用.net编写的,而且它们是无法超越的。例如,微软可以将flash与手机操作系统捆绑在一起,但那显然需要用c#语言来编写flash才行。
它们还可以采取一些折中的办法,让开发界可以直接用flash来开发windows phone 7的软件。
微软在吸引开发商方面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它为开发员们提供了能够利用net技术的优质开发工具,flash开发可用将这个平台开放给更多的开发商,让他们能够利用他们已经熟悉的技术来开发应用软件。
微软和adobe在技术方面也有合作的机会,目的是提高桌面浏览器对插件的使用。谷歌与adobe已经开始合作开发一种更优的插件界面,提高flash在chrome中的性能和稳定性。
微软财大气粗,完全有能力收购adobe。微软甚至可以用现金支付全部的收购款。不管微软喜欢不喜欢,它都有能力收购它。问题的重点不是微软能为adobe提供些什么,而是adobe能为微软提供些什么。这样的收购交易肯定也能加强微软的软件实力。
双方的企业文化从根源上来说也许是不同的两种文化,双方产品的目标客户也是不同的客户群体。因此,adobe即便被微软收购,最多也只能成为后者的全资控股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