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傍晚,科隆家电展撤展。参展企业大多将展品重新打包以便回运,部分企业则选择就地处理。其中有一家国内企业的处理方法耐人寻味。该企业负责人对一位外商说:“我的所有展品卖给你,100欧元(约960元人民币)”,对方的回应竟然是“50欧元卖不卖?”
企业展品少说数十上百件,即使是普通小家电其成本也不致低于100欧元。这种“贱卖”出于特殊条件,或许可因此省了运费反而“赚”回成本和时间精力,但其后果是让人将产品看得更不值钱。
两个“20元”的价值失落
目前仍以“价廉”为主要竞争力的“中国制造”,究竟该如何重塑新的产品价值和企业价值,将决定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能走多远。
科隆展期间,笔者和一些企业的朋友逛电器商场。出来后这位朋友说,他发现当地的商品售价与中国的产品出口价是同一数字。比如一个热水壶,我们的出口价是20元,当地市场售价也是20元,区别是出口价是人民币,售价却是欧元,两者直接价差约9倍。
中国的产品走出国门进入欧洲,价格翻了好几倍,究竟哪个价格更接近产品的真实价值?朋友认为,造成这种差距除了关税、运费,主要还因为流通及经销各环节的利润叠加。然而这没有解释一个根本问题:中国家电既然可以创造出多倍利润,为什么自己还普遍叫苦?这种“价值失落”可能有几大原因:其一是我们在全球分工中处于价值末端,基本以生产价值为主,流通、品牌等价值旁落;其二是以技术含量为核心的智力价值不足;其三是中国企业内部争斗造成自我“压榨”的结果。中国产品在以低价横扫世界的同时,也将许多应有的利润和价值拱手于人。
“非中国制造”的警示
近日有报道说。一家直布罗陀公司申请注册含有“notmadeinchina(非中国制造)”字样的商标,欧盟已接受申请并在一年左右决定是否批准。对这种带有歧视性的举动,网上评论并没有一边倒表示愤慨,有一部分人提醒说,“廉价”的中国产品激发竞争者的恶意,也招致“质差”的怀疑。欧美较发达国家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尤为严格,对“物美价廉”并不一定有我们想象中的信任度。
在具备价格优势的条件下,品质、技术含量、创新元素成为维护产品形象的关键。中国企业在本届科隆家电展上也拿出不少拳头产品。大容量对开门冰箱、平板式节能空调成为欧美市场的新买点,电蒸炉、蒸汽微波炉吸引了众多客商的眼光,还有诸如水果挖心机、挂熨器等一些有创意的小家电。这些体现了中国企业除价格以外的重要竞争力。
但是国内的组展单位和参展企业也承认,土耳其、意大利,甚至是东欧如波兰等国的产品,“看上去”比许多中国产品“更靓一些,设计更独特一些”。国内家电产品的同质化,相比之下就表现得更为显眼,部分有技术含量、创意和品质的产品,掩盖不了总量及比例上档次的欠缺。一部分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也暂时扭转不了全行业“廉价”形象。中国产品要获得更多人的信服,需要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需要更多地关注“物美”,而非“价廉”。
这里大多是oem厂家
“为什么这样大批的企业都只有个小展位?因为大部分企业都是做oem,不需要展示太多东西”,有企业负责人这样分析他们在科隆展上的参展形式。
这种说法道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主导权的事实。
据笔者的了解,即使是那些国内大企业,其产品出口有相当比例也是贴牌方式,很多“中国制造”的产品以欧美日韩的品牌走向世界。参展企业普遍认为,目前中国家电企业在欧盟市场能打响自有品牌的只有海尔、美的等寥寥几个。有位企业老板表达他朴实的想法:“我不想做大,只想将一些产品做强做精,保证有大厂商找我们做oem”。oem是国际间产业分工的必然,中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生产加工基地,同时也成为了世界品牌厂商、经销商的oem基地。在国际间价值分配链条上,中国企业大多也就只能分得“加工费”。
从这一点上,似乎也能理解为什么科隆展的e—selection设计大赛上没有我们的企业身影。以oem为主不仅使企业科技研发和产品创新能力有所局限,也决定了企业的国际推广和营销方式趋向保守。一个国际展会的设计大赛,既是各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测试仪,也是形象推广、产品营销的一种高级形式。如果说制造业向低成本区域流动是一种规律,那么没有建立起品牌、营销、技术优势的中国制造,未来将如何立足世界?“廉价”竞争力能让中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