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磁浮技术是适用的– 访工程总指挥吴祥明

上海2002年12月31日诞生了世界第一条磁浮列车商业化运营示范线。揭示这一“里程碑”事件的深刻内涵,最合适的人莫过于工程总指挥吴祥明。当新华社记者请他讲一句最想讲的话时,这位满头银发的总指挥平静地说:“历来争论纷纭的高速磁浮技术,经过上海线的检验,证明是适用的。”吴祥明曾经担任上海宝钢三期和浦东国际机场等重大工程的总指挥,在对当今世界最新科技的价值判断、实际运用以及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上,拥有相当丰富的经验。

包括车辆在内,上海高速磁浮铁路每公里造价需3亿元,高出传统的高速轮轨铁路很多。但吴祥明认为,首条商业化运营磁浮示范线的建设成本并不具有可比性,经过中德双方共同努力,高速磁浮铁路建设成本还有较大下降空间,有望做到在价格上与高速轮轨铁路竞争。

首先,上海线是当今世界唯一一条投入商业运营的高速磁浮铁路,大多数设备是德方用新生产线专门生产的,成本很高;虽然行驶里程仅30公里,但也要配备中央控制室和维修基地,增加了每公里建设成本;加之首次实际应用,必然有大量新课题、新技术需要解决,需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而这些成本在规模化建设应用后,都会不同程度地得以降低。

其次,德方已充分意识到高速磁浮技术未来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广阔前景,而积极支持中国实现磁浮系统设备制造的本地化,是高速磁浮技术从“小舞台”走向“大天地”的重要因素。相信随着中德合作不断深入,今后会有更多的高速磁浮系统设备在中国生产,从而大幅降低建设成本。实际上,中国目前已经占据了磁浮铁路关键构成之一——轨道梁设计制造技术的全球制高点;初步掌握了磁浮列车的系统集成技术;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专业研究和工程建设队伍。这些都为磁浮系统设备本地化奠定了基础。

除了保证很高的安全舒适度外,高速磁浮技术是否适用,离不开未来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围绕这一话题,吴祥明结合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提出了两个新概念:“半小时旅程”和“3小时旅程”。

如果能实现半小时内邻近城市群间的交通往来,就意味着人们是在“同城旅行”。城市群间的经济与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产业的互补分工和可利用性将明显增强,从而大大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这一需求,目前在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日益凸显出来。

“3小时旅程”则是针对远距离旅行,实现一天来回的最舒适的旅行。比如商务客人可借助这种高速交通,当天往返,免除在外住宿,由此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商务成本和时间成本,更好应对市场竞争;旅游者不用因路途遥远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和体力。

吴祥明认为,随着经济日益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旅行时间会成为人们仅次于安全的出行第二准则。在中国,再过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望从900美元提高到2000美元,届时消费能力将大大增强。尤其在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价格较高的高速交通运输,一定会有大批的稳定客源。

“这一切,时速250公里左右的传统高速轮轨铁路很难解决,时速800公里的喷气飞机也不易解决,而新兴的高速磁浮技术恰恰大有可为。所以说着眼未来,高速磁浮技术是适用的。”吴祥明说。

他说:“把磁浮技术引进中国,就是为了探索、发掘其实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中国是后发力量,完全可以在一张白纸上画出很好的图画,实现中国高速轨道交通的跨越式进步,进而带动一大批高新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 高速磁浮技术是适用的– 访工程总指挥吴祥明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02日  所属分类:参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