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含在戴尔、惠普种种问题背后的,是竞争日益残酷的pc市场。
自由的市场并不一定偏向现存的强者,这同时给予联想、宏碁等追赶者一个空间
王如晨/文
这两天,联想与宏碁两家华人公司的高层想必笑弯了腰。因为,它们的两大美国对手戴尔、惠普正在各种事件引发的震荡泥淖里挣扎。
随着麦大伟等人“投诚”联想,戴尔亚太高层已成为联想海外战略新一轮发动机;戴尔的二季度财报迟迟不出也是戴尔目前的大难题。而惠普全球董事长,长着满头金发的60岁的邓恩,则不得不以离职了结她一手导演的“电话门”丑闻。
表面看来,“pc双雄”遭遇的都是人事动荡。然而隐含在背后的,则是竞争日益激烈而残酷的pc市场。
戴尔的邮件门、亚太高层跳槽以及惠普的“电话门”只不过是残酷局面下的生态乱象而已。
第二季度财报公布后,惠普延续了它惯常的豪迈。它复兴的pc事业给了投资人与公众极大鼓舞。在全球市场,借助英特尔、amd的平台转型,惠普正朝戴尔发起关键冲击;而在欧洲与中国,它已经放言超越宏碁与联想。
然而,这一切都可能因为“电话门”而暂蒙阴影。因为,即使已经选择了离职,但是狡辩、紧急公关中仍然无法避免惠普董事会成员之间的分裂局面。而这可能引发下属团队的分裂,甚至导致进一步的高层人事动荡,重创持续运营的信心。
从近日舆论来看,至少惠普的全球品牌形象已率先遭受重创。惠普的变革,也许也将由此进入“不确定状态”。
自然,作为全球it巨头,惠普、戴尔都有着相当成熟的危机公关能力,高层震荡也许只会产生短期的负面效应。但自由的市场并不一定偏向强者。这会给予联想、宏碁等追赶者一个空间。
事实上,正是去年的“邮件门”将戴尔拖入了持续至今的品牌危机。而联想则牢牢借助一种悲情,进一步提升了品牌亲和力。目前,联想在戴尔后院美国市场已全面发力;而此次戴尔亚太高层震荡,则完全是联想惹的祸,也提升了联想的海外市场的能力。
宏碁则更喜欢将“快乐”建立在对手“痛苦”之上,它早有借机发展的经典案例。2003年,当惠普并购康柏后由分销转向直销时,宏碁便趁机在欧洲力推分销,汇聚了惠普许多原有伙伴,从而迅速攀升为欧洲第一品牌。
而宏碁甚至也已将联想收购ibmpc后的整合期视为机会点。大陆“总代制”确立后,宏碁董事长王振堂曾委婉表示,以宏碁的稳定性对抗一个不确定的对手(新联想),拥有优势。
因此,利用对手失误或“不确定期”壮大自己,并非某一pc品牌的专利,而是一个已成规律的趋势。在pc利润走低、新旧产业秩序转换期,这种显见的趋势有望造就pc市场全新的格局。
而就戴尔、惠普来说,新的格局未必是它们两家名次的交替。全新的格局正给予公众极大想象:这是联想的未来,还是宏碁的未来,还是两大华人品牌共同的未来?